黄颡鱼、斑点叉尾鮰杀虫危害大,提前预防是关键


每年5-7月份是斑点叉尾鮰与黄颡鱼养殖苗种的集中时期,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病害也日趋增多,尤其是寄生虫的危害程度逐步加剧。在鮰鱼和黄颡鱼上又特别以车轮虫在养殖阶段更为突出,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严重感染时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同时苗种售卖时也更加困难。在寄生虫高发期,杀虫药一定要使用吗?近期四川一养殖户养殖斑点叉尾鮰规格苗并连续使用杀虫药后导致鱼苗大比例畸形值得深思。

一、案例分析

养殖户:***

养殖区域:四川

苗种来源:眉山

该客户于2022年6月上旬,放苗100万尾,塘口面积3亩左右,1m左右水深。客户描述放苗后虫培养较好,6月中旬发现有寄生虫,使用杀虫药,养殖户时常俗称为“黄药水”,推荐剂量为1瓶可使用8-10亩,在实际的使用中增加3-5倍剂量使用。

在6月下旬,池塘逐步开始投料,此时观察已经发现有畸形苗,但比例不高,约2-5%,开始以为是水花可能少量自带的,未引起重视。间隔3天后,对鱼体进行检查发现还有寄生虫,认为疑似纤毛虫,又使用此杀虫剂杀一次虫。此后,再间隔3天后进行鱼体重新检查时,又发现有车轮虫,于是使用车轮虫药又杀一次虫,但此时已经发现鱼苗鱼尾畸形的数量显著增加。

后续笔者于7月初到现场拜访,鱼苗规格目前为9.5朝到10朝,其中畸形苗比例约30~40%(如下图所示),吃料不佳,同时鱼苗出水吃料数量也一直在下降。



三、导致养殖户鱼苗畸形的原因分析

1、孵化时升温,导致畸形,但同样批次,不同养户未出现类似情况,可排除。

2、水质变化,如硫化氢、重金属等,该塘底泥少,捞取底泥未闻见明显臭鸡蛋味,可排除高含量硫化氢的可能性,重金属周围无工厂,没有其他进水渠道,也可考虑排除。

3、杀虫导致畸形,该可能性最大,甚至吃料减少,也可能是杀虫而诱发。

黄颡鱼和斑点叉尾鮰属于无鳞鱼,车轮虫等在无鳞鱼养殖中危害比较大,水浅、水质不良、食料不足、放养过密、连续阴雨天气等原因均容易引起车轮虫病的爆发。在解决车轮虫问题上,养殖户通常选择用杀虫剂来处理,这样速度快且能明显感觉效果好,而黄颡鱼对现有的杀虫剂都非常敏感,而且传统药剂的耐药性很严重。

为了提升效果,厂家通常会复配其他隐性成分或采用化工类强效渗透剂,效果虽然有所改善,但毒性更强,同时对池塘藻类杀伤力更大。如该客户使用的“黄药水”主要还是一种除草剂,并且对鱼类属于高制毒物质。因此,使用后既杀藻更伤鱼,同时也会导致池塘水环境破坏后寄生虫会进一步增加;在此客户处使用后鮰鱼看似没有异常,只是吃料量有所减少,导致更容易忽视鱼体本身健康,这种高致毒性的杀虫药会持续导致鱼体免疫力的下降;同时,放水花后较早就开始泼杀虫药,之后多次泼杀虫药,而且量大于标准用量,造成黄颡鱼发育畸形。

畸形鱼体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就是因不合理使用杀虫药导致,大量使用杀虫药后出现畸形发育,而且越来越多,这并非鱼苗品质问题,而是畸形发育的幼鱼抵抗力更弱于正常鱼,且前期苗种太小少量死亡时也更容易忽视;无鳞鱼对常用杀虫药物的忍受力是不及四大家鱼的,而且水体的PH值、肥度、温度对杀虫剂的效果和毒性是有绝对影响,反而是水质变化和鱼体质量下降后才更容易引起寄生虫感染,所以建议养殖户在平时以预防的饲料进行寄生虫的防控可能会更好。

三、防控措施

1、鱼塘放苗前彻底清塘,并使用生石灰进行消毒,主要是池塘底部有机质丰富,且寄生虫卵容易存留;

2、养殖过程中形成规律调水,保持一定的肥度,定期改底,苗种期可多用乳酸菌和光合细菌等进行稳水与分解有机质;

3、内服调节鱼体体质与驱虫饲料或功能性添加剂,在苗种期可全程投喂,降低死淘率和寄生虫感染几率。